自古以来就有“好瓷不怕新”之说,真正好的官窑瓷器都是光亮如新,但它再新也是柔光,没有“贼光”,鉴定一件瓷器真伪的眼力就是在极短时间内能否判定“贼光”和“柔光”的区别,这点极其重要。但要短时间内分辨出“贼光”和“柔光”的区别,没有在这个行业跌打爬滚,天天接触上手五年以上时间是很难做到的。光靠看书本是没有用的。
——周志明
【收藏界的几个误区】 笔者从1978年就进入这个领域,地下买卖、铺面经营、拍进拍出、专业鉴定、介入收藏,在这个领域里跌打滚爬三十五个寒暑,纵观南北,横看东西,收藏之盛经久不衰。然藏友们在收藏中有些误区,笔者谈些看法,希望能给藏友兄弟姐妹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。
是旧就收:古玩古玩,越古越好玩,这是好多藏友的认识。所谓古玩,本人的认识,如果不和金钱连在一起,没有金钱的动力,恐怕不会有上亿的人在参与。所以还是以玩为辅,以赚钱为主。那么是古就能玩吗?玩玩就能赚到钱吗?恐怕好多藏友家里都有数十、百、千件的藏品在睡着,玩也玩腻味了,想卖也卖不出去,这是为什么呢?首先真假先不说它。是真的就能达到馆藏级别吗?古玩,玩到最终真正的藏家都应该是博物馆,博物馆收藏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综合实力,世人参观,所以既要显示一个国家、地区、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,又要让世人参观点评,因此一般的东西再古老也是不会收购的。有些东西有它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并没有经济价值。试想一把泥土,地球存在了多少年都无法考证,它有用吗?既无研究价值又无经济价值。但将泥土制成砖瓦,收藏界所谓秦砖汉瓦就有历史研究价值。但它有经济价值吗?不大、很小、几乎没有人要。笔者认为所谓收藏一定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代表性,代表什么呢?代表着当时经济、文化尖端的,代表帝皇贵族使用把玩的物品,这才是收藏。物以稀为贵,因为这类东西太稀少了,所以才弥足珍贵。所以笔者告诫各位藏友,千万不要什么都收藏,搬家的时候可能会将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。一定要记住“宁酒千金得一奇珍异宝,不化低廉购千万件平庸”,只要按照这个逻辑收藏,藏品是不可能在家睡觉的。东西只要是买对了,想出手肯定是有钱赚的,只是赚多与少的问题。所以请记住“不怕买贵,就怕买假”。所以收藏门类一定要专,不能杂,一定要顶级的、稀少的、艺术性强、工艺复杂的物品,坚持真、精、新的原则。所谓真就不能是伪作,真了不行还必须精品,是这个时代的杰作、代表作。真精可以了还必须保存完整,如同新作。掌握以上几点一定会有收获的。
以书为师:人们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,初入行的人都是先买书看。喜欢书画的买讲述书画之类的书看,喜欢瓷器的买论瓷器类的书看,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样的书来学习,然好多藏友都不清楚作者写书的时代背景,作者本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,盲目地只要是对得上自己胃口的书就买来看、学习,参照书本来购买藏品。殊不知道书中虽有黄金屋,也有砒霜毒。我们国家从解放以来至改革开放这段时间,古玩基本上是个陌生名词。所以笔者认为这段时期为古玩的空白期。这方面的论著、书籍少之又少。直至1978年拨乱反正,落实政策,给知识分子评定职称以后才陆续有这方面的书籍出来。由于改革开放的缘故,个体、私营经济的出现,好多私营业者先富裕起来了,多余的钱除了购买金银首饰之外就想买古玩。一可以保值增值,二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,显示贵有。但这方面的知识尚缺乏,就寻购对得上自己号的书来学习、购买藏品。然不知制造者也在按照书本制作、按书所描。这样书就成了既是运动员,又是裁判员。
笔者见过许多藏友都是犯了这个错误,整屋整屋的藏品都没有一件是有价值的藏品。然说它不行藏友会理直气壮地拿出书本来跟你论据,殊不知制造者就是按书所述制作。要说八十年代初、中期的书还有些参考价值,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,好多人觉得只要出版了书就有话语权,也是专家了。这个时候真是人也出书,鬼也出书,环绕古玩方面的书铺天盖地,书名不同内容大同小异,甲抄乙、乙抄丙。看了书难道就懂了吗?不是,有时候反而有负面影响。笔者1979年在南京高淳花了五百元购买了一件《大明宣德年制》青花五彩花觚,从釉色、制作工艺都符合明代早期作品,就是圈足是“泥鳅背”,看了一位权威专家的著作所述明代都是平削底,清代才都是“泥鳅背”,本人看了以后心情老是忐忑不安,难道自己看错了?走眼了?直至2010年看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出版的《御窑遗彩》(景德镇出土,宣德官窑珍品)这本书后才将纠结了二十多年的心病解除,原来明代早期好多作品已经用了“泥鳅背”的 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macaucsa.com.cn/content/?4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