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游官网入口
|
宣德炉造型多达数十种
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,礼器为统治者和天下民众所钦重,故而宣德炉的蓝本多源自古代青铜器或瓷器,造型也多达数十种。如宣德炉中最常见的“冲耳乳足炉”之原型即宋瓷中的“哥窑双耳三足小炉”等。宣德炉所署款识也多达数种,其中楷书款的风格具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的书迹特点。 以北京故宫所藏一件《铜冲耳乳足炉》为例,这件明代铜炉高11.2cm,口径为14.3cm。铜炉口外侈,收颈,鼓腹,下腹圜收,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。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。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“大明宣德年制”。此炉秀雅古朴,包浆极厚实坚固。无丝毫浇铸范缝与焊疤,应是以古老的失蜡法铸造。该器款识法度谨严中见自然,与沈度《敬斋箴册》辑字比较,结字用笔颇有其神韵。
另一件出现在北京故宫明永宣大展上的《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》也是外界罕见的清宫旧藏,它高8.1cm,口径11.3cm。铜炉为簋形器。口外侈,收颈,鼓腹,左右饰兽吞式双耳,圈足。器表饰嵌银丝蝉纹,颈、足饰回纹,颈下饰蝉纹。此炉器形古拙周正,制作精良,纹饰粗中有细。包浆厚重自然,几乎掩盖了嵌银丝装饰。铸嵌工艺精湛,在岁月的侵蚀下仍然不失神采,令人称道。宣德炉最初是拟古器式样铸成,并非出于臆造,所以青铜簋也属原形之一,蝉纹、回纹本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。
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
久负盛名事出有因
学界传统观点认为,明代宣德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。人们从“天下太平”的美好愿望出发,祈求神灵保佑,安宁永驻,从而赋予焚香用的宣德炉以美好的心灵抚慰含义
。 明代宣德炉选料考究、铸造精良,艺术造型精美绝伦,不仅反映了我国铜器铸造技术的又一高度成就,也使香炉走出了以瓷器为主的阶段,开始了铜香炉的历史阶段并达到其巅峰。加上宣德炉数量稀少,价格昂贵,自然使收藏家一旦拥有即如获至宝。
学者认为,一件好的宣德炉应在铜质、工艺、型制入谱等方面都达到标准。首先看铜质,如果使用的是杂铜,说明制作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。而好的工匠绝不会使用差的材料来制作作品。尤其是皇宫中的器物,选材更必须上乘。民间的有时会相对粗糙。
資料顯示,宣德三年,從暹羅(今泰國)進口三萬斤風磨銅。以此銅製作的爐子的足底燦若黃金,但是因銅質軟脆,爐壁既輕且薄,所以容易損壞,不易保存。明中期以前的宣德爐基本屬於此類。明中期以後,爐底加厚,又加入了銅的成份。這樣的製作方法既降低了成本,又增加了手感。
另外,皮色要漂亮。舊時有五色之說,分別為佛經紙色、栗殼色、茄皮色、棠梨色、褐色,其中以佛經紙色為首。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製造的灑金、錯金銅爐,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倍。鑄工的各個環節越精細越好,這樣才能有整體上器物的美感。
最後,就是看款的品質。款鑄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,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。宣德爐在明、清以及民國均有仿品。從整體造型上來說,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致、渾厚。發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,銅爐依然渾厚,但不及早先的雅致。時至18世紀,風格開始趨向纖弱,在造型和裝飾上力求變化,有的也雅致,但總體上渾厚不足。
慧眼識真:古老材質無法替代
宣德爐選料考究,做工精美,款式古樸典雅,當時就十分珍貴。正是由於宣德銅爐名冠天下,所以後世多有仿製,但是無論怎麼仿,它的顏色、銅質都與真正的宣德爐相差甚遠。
宣德爐的鑒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材質。其他元素雖易仿製,材質卻無法替代。據瞭解,宣德爐要經6煉到12煉。煉的遍數越多,銅的精煉度越高,雜質去得越多,也就越基本接近純銅。所以,無須加入其他材質,它的質感就大不相同。這也是宣德以後的仿品在鑄爐中不把金溶入銅料中的原因,而把金材料用灑金、鎏金、錯金、割金等工藝裝飾在爐表面,達到美觀的效果。材質之後是觀察工匠使用了什麼工具,使用了什麼樣的加工手段,經過哪些工序流程。
宣德爐的表面經過長時間的氧化,形成了栗紅色的氧化層。宣德爐原料在冶煉過程中,合金成份的不同,也會造成宣德爐材料顏色有些差異,導致這些銅合金表面的氧化層顏色的差異。但萬變不離其宗,其表面顏色仍應與栗紅色相差不多。